解读历史痕迹,传承文化记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解读历史痕迹,传承文化记忆

2021-09-29 21:58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袁小萍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化发展艰辛苦涩,文化之旅必然任重道远,作家余秋雨《文化苦旅》表现其心象乐观。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秋雨先生关于雕像的趣事。一次颁奖典礼他得到“冠军奖杯”——自己的一座雕像,他说:“只不过,他把我雕瘦了。这好办,从那天开始,我就按着雕像的标准锻炼瘦身。结果,一段时间下来,我已经和雕像一模一样了。”由此观之,高级的作家总是散发着人性光辉,彰显着含蓄的幽默色彩,这是抵御病痛的好东西,年轻的我们要好生借鉴。这里不谈艺术和对象的关系,人的自我改造的可能。时间和文化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余秋雨先生的浪漫在于让每个地方都让人感到是故乡归处。

藏书楼里小贼留下的枣核,是无数代人守不住的心酸,书楼里面的时光藏着文化与历史的光辉与败落。牌坊刻上的封建女性的挣扎,无知落后的思想禁锢,引以为傲的“清白”,下面落泪的人是否会被历史铭记?都江堰留下了大智若愚的李冰,造福平原内无数百姓百年生计,以巧能战自然之力。

留恋故土是本性,看遍世界是境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先生游记中国,遍寻文化足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用脚步丈量天下之广阔。我们从学之开始,便拥有好的教育条件,用互联网了解整个世界,真真正正做到了如诸葛亮般足不出户知天下事,可有些风景只有见过才知其魅力。从图片上看到桂林山水却不能感受到其甲天下之瑰丽,不登泰山又怎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开怀。文化苦旅一书先给我此大观,便有感而发。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遗忘历史的感叹,旅行的意义在于对现在、对未来的思考,对文化的继承,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记载于书籍上的文字和散与世界各地的建筑。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在历史中文化的继承,留下先人智慧的结晶,留下时间在这个世界的痕迹。

  余秋雨《文化苦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中这样一句话,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联想自己的经历,我更加感到一股勇气,于未来,于成长 。这便是在见过世界之后便拥有了勇士的气魄。先生的苦旅,苦出了一本于思考历史,感怀历史的巨著。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在历史中找寻文化的足迹,是秦兵马俑的惊人气势,是青铜器的惊艳,是火烧的胚土烧后美仑的陶瓷,是蚕丝织衣,是火树银花,是敦煌飞天,是活字印刷术……人类物质与人类精神发展的不平衡,这本书里时时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人的敏感,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让人为其文化精华而震撼,也为人对历史的遗忘,对文化结晶的破坏而心酸。

大漠黄沙(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总有人记得吧,也总有人坚守吧。风雨天一阁范钦将藏书楼传给范大冲,家族代传,维护保存,一代一代的坚守。余秋雨先生记得,对中国文明长时间考察,记录。沧海滴水,何问其源。来与无限,归与无限。我们都记得,千年文化,千年历史。我们并将坚守,读书识字明理。一书完,一人独思,众人齐叹。文化和历史相依而存,握笔之手该为记文化为宣文化。从莫高窟到阳关雪,山西到杭州,一步西北一步江南。遗忘也是对文化的破坏,少年看不懂石碑,无知仿佛寻上身来,旅行不是为了只追求视觉感观的赏心悦目,不该忽略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试品一高深之书便如同走一迷宫,可碰碰撞撞总能出去,读不懂的文化苦旅多读几遍总会了解一点。回望来路,静下心来,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