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金奖、获专利,这位HEUer看牙医看出了灵感
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
参加各项创新创业类竞赛
获得国家奖项5项
省级奖项4项
校级奖项10余项
学生工作、志愿服务一样不落
她就是哈工程2020年度校创新标兵
姜小涵
姜小涵,中共党员,2017级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类竞赛和院、校内各类学生组织活动,曾获“校启航大学生传媒中心‘优秀副部长’”“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在材化学院团委志愿者服务队多次参加“工程水站”“根与芽”等大型志愿活动。现保研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继续钻研深造。
唯有坚守 方能蜕变
姜小涵对科创热情的萌芽,源于大一时参加的校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引导型),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既体验到了自己构思、动手、表达的科创过程,也体验到了与科研队友合作的快乐。
训练项目结束后,她积极争取机会,在大二便开始进入实验室研究。姜小涵说:“很多同学没有自信,担心去实验室什么都做不了,因此不敢进实验室。其实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一开始可以先跟随师兄师姐们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进入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与起步。”
对她而言,进入实验室就是让“小白”的她进入材料“微观而全新的世界”。
万事开头难。“像我填几千字的申报书,刚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但老师完全放手,要求我们尽理解尽能力填。一稿写完老师帮我们全改了。看完修改稿,我们真切感受到和老师的差距,对如何写也有了新的体悟。”
在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下,姜小涵在科创之路渐行渐远。
除了国创项目,姜小涵曾于大二接连参加考验金相制样水平的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和面向全国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校生的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比赛途中的舟车劳顿、熬夜改稿、反复模拟答辩,都没有消磨她的热情。
“参加比赛前一天晚上还在熬夜讨论,就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就起来答辩”“大家都鼓着一股劲,很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累了。”她回忆说。

金相大赛,左一为姜小涵

热处理大赛,右二为姜小涵
当问及科创困难时,她说:“当我们得到一些成果,却无法将其转化去做一些创新或者创业时,也会迷茫、自我质疑。但是在学长学姐的鼓励、队友的支持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她的坚守,才让她从“小白”蜕变。

队友讨论,左一为姜小涵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大三的时候,姜小涵带着“新型齿科器械——新型抗菌型正畸弓丝供应商”课题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一方面是因为热处理技术适合大学生操作,是一个“能用常见方法解决的棘手难题”;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她从小与齿科结下的不解之缘。
姜小涵的牙质不太好,经常去口腔医院,“久病成医”的她了解了很多牙科知识,对牙科方向也非常感兴趣。到了大学,她的导师周惠敏刚好是研究齿科器械方向,浓厚的兴趣加上伯乐的指引,让她在科研道路上加速前进。
那段时间她与队友在导师的带领下重复实验、制备试样、处理数据……她分享:“正畸弓丝就是牙套上那根金属丝,对于这样原材料的研究要很小心,有时候零点零几的元素变化都能造成巨大改变,是一项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最终她的项目获得第六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

“互联网+”大赛,第一排左三为姜小涵
目前,姜小涵已就该课题投出一篇论文,并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她回忆道:“科创的确教给我颇多,最开始学校的引导性项目主要是为了启发我们,让我们了解比赛流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自己做了项目负责人,我做事越来越有规划性和主动性。”
当问及她之后可能会选择什么工作时,她笑了笑:“我会去当老师吧,像我的导师一样,指导一些曾像我一般迷茫的大学生,做学生的伯乐,这样挺好。”
志愿服务 不负韶华
姜小涵来自河南南乐县,疫情期间,村里组织了疫情防控志愿活动,邀请大学生对居家的初中生进行功课辅导。她积极参与并对一名初三的学生进行数学与物理课程的辅导。
辅导之初,姜小涵辅导的初三生比较内向,因为不熟悉这种一对一辅导的学习方式,对她充满抵触。为了与学生尽快熟悉,姜小涵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她的学习水平与做题习惯,分析她的习题册,有针对性地辅导。在她的努力下,学生接受了她的帮助,开始主动提出问题。
“当她可以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真的是欣喜万分,这不仅代表着她信任我、接受我,而且代表着她愿意打开心扉与别人交流。”姜小涵笑着说。
点滴之水 可以穿石
回望自己的科创经历,姜小涵强调,学习才是本,越到后来越能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日常学习中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成为科研路上的基石。
“集中精力,提高时间利用率是很重要。”姜小涵说她的时间分配很简单——上课时就认真听课,课余时间做学生工作,晚上去实验室或看相关文献准备比赛。但这期间都尽量不分心,在高度的专注力下,没有什么难迈的坎。
谈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姜小涵说:“大学生活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状态,每个人都应去找寻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我而言,科创、学习很重要,但大家也可以凭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学生工作、志愿活动、体育比赛中发光发热。你不需要在每一方面都很优秀,但你得找到你的发光点,希望大家都能享受最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大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