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荐读】“书映百年伟业”荐读书单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在阅读红色经典中赓续红色基因
01
《强国路上》
本书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逻辑,选取新中国砥砺奋进的26个重要历史节点: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两弹一星”、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新中国建设的各领域,均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战略、重要会议、重大成就。展现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富强的壮丽历程,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从文字表达到观点阐述,从选材立意到主题论证:既有专业水准又具通俗特色,既讲述精彩故事又传达历史情怀,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国史知识读本。
02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是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毛泽东。该书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建国后两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建国前即有大量出版。自1944年于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出版首版《毛泽东选集》。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编入的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第一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出版。1991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正式出版发行。邓小平同志为新版题写书名。
03
《邓小平手迹故事》
书稿用60幅邓小平同志的手迹,串联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讲述其生平故事,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心系百姓,勇于改革,关心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无私品格。书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搜集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戎马生涯,其中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自传、为壮族革命领袖韦拔群的题词、为上党战役的题词等,也相应地讲述了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领导百色、龙州起义,临危受命进行上党自卫反击战等经历;第二部分搜集的手迹主要反映了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关心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的事迹,如为鲁之俊《新编针灸学》的题词表现了他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关于康藏公路走向给贺龙的电报表现了他关心西藏地区建设,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办20周年的题词表现了他关心祖国的宣传文化事业,等等;第三部分搜集的手迹主要反映了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事迹,如在拟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事给华国锋等人的信表现了他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给珠海、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表现了他勇于开拓的精神,等等。
04
《可爱的中国》
《可爱的中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于1935年5月2日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写的是他求学、被捕、囚禁中的一些见闻、一些事理、一些感悟,并对人生最后一段日子提出了假设。这篇散文主要体现方志敏两个方面的思想感情,首先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只顾到工农阶级利益,而忽视了民族利益”这一原则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加以回答,打破那些武断者诬蔑的谰言;其次是寄语后人:人一定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
《可爱的中国》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表现了作者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比喻生动,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有的地方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作品体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
05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一方面扎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两者融汇,那些令人由衷缅怀和敬仰的革命先辈和艺术家的群像,重新鲜活呈现在我们面前,震撼并感动着我们的心灵。那一颗子弹,充满辩证更饱含热望,呼啸自敌方而来、在心脏附近留驻半个世纪,从逝者身体取出,成为教育和温暖后人的发光体。人格筋骨、大写的情怀,光耀辉映在弘扬和书写中国精神的时代。这篇作品在史识如何与史事对话、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以作用于当代人心等诸多问题之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2020年3月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非但没有崩溃,综合国力却与日俱增。反观西方社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却陷入了种种困境。这就让人不由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这么好?本书首先论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和其“特”在哪里等几方面做了详细阐释;然后分别从经济发展、民主制度、文化建设、民生保障、国际贡献等诸多方面具体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此之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