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忆中点亮辉煌——《湮没的辉煌》书评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在追忆中点亮辉煌——《湮没的辉煌》书评

2021-10-13 21:51

来源:南师学工 南师学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我从苍茫远古中走来,史实和灵性铸就了我手中的长剑,壮士出山,剑气如虹,笑傲江湖的日子当不会很远

——夏坚勇

再翻开夏老先生这本书,是颇有渊源的。文化一脉相承自不必说,单是附录中的记载就使这种纽带可见一斑。

文化大散文这个说法,是从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开始的。其书附录中,提到了很多被称为“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的书籍,这其中就有夏坚勇先生的《湮没的辉煌》。按我的理解,这些散文自然是以描写文化为基础,中间夹杂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知识,至于“大”字的界定,则是相对于那些下里巴人的小境界散文而言的。很明显,在严肃的作家和读者眼里,散文固然可以成为通俗读物,但若在思想内容上没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反思,那么初看起来,它们就显得过于轻质化了。因此,散文要承载起更加厚实的重量。而这,便是文化大散文的创作目标。夏老先生是站在废墟上起笔的,那些生命与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俨然被他打磨成了锦心绣口间的洋洋大观。夏老先生并没有一吐上下五千年的波澜壮阔,而是择其一隅,娓娓道来。

他笔下的驿站,没有觥筹交错和前呼后拥,没有炫目斑斓的色彩,连日出也顾影自怜般羞怯;驿壁上层层叠叠的诗句,很少有花里胡哨的铺排之作,有的只是心灵的颤动和惋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无论是马嵬驿中的盈盈粉泪,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剑气豪情,抑或徘徊于十年寒窗一朝显达的碧纱笼下,皆无非是这几般滋味。

抚摸“东林旧迹”的石牌坊,没有闲章,只有淋漓的墨迹。那幅口口相传的对联,见证了多少仁人志士在政治漩涡中挣扎?曾经威震四海的明朝故宫的宫墙中浸透了多少文人的鲜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引领后世君主嗜杀文人成风的老皇帝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自己最不放心,因而也杀得最多的文人,在明王朝人去场空时,却成了送葬队伍中最为哀戚的一群。”中国文人士大夫从来都离不开“济苍生”的命题,或屡试不第而郁郁不得志,或独善其身,寄情山水,或融于烟尘,风流度日;但一朝国破家亡,最有情怀的仍然是他们。中国文人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生命体,时而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时而又让人心悦诚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延续了千百年的悖论,它是文人们的,又是历代王朝的悲喜剧。这有点像二战期间苏军“卡秋莎”火箭炮,在力与美、杀戮与希望的悖论中锋芒毕露。

人言,越是耐人寻味,便越能迸发出新的灵感。历史本身,就如一位翕然端坐的老者,他心里洞若观火,装满了盛衰兴亡的沧桑往事;但他不屑于理会后人那些寻根究底的打听,只留给思索之人静静地玩味,不时,便可能点燃几许辉煌。与《中国文脉》相比,该书走进的不是浩荡的历史长河,而是几家小院,几首船棹歌谣,但不经意间,就窥见了半个盛唐、两宋风韵……

(供稿人:强化培养学院 王开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