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之书 ——读《文城》有感
暌违八年,余华又一次带着他的新书出现在大众面前,紫蓝色的封面上一个流泪的脸庞,这构成了我对《文城》的第一印象。
林祥福孤零零地生活在村子中,陪伴他的只有田氏五兄弟,终于有一天,阿强带着小美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来自一个名叫“文城”的地方,可世界上哪里有这个“文城”?不过是谎言,随后林祥福就带着女儿林百家来到了溪镇——一个与文城无限相似的地方,虽然没有找到小美,但他还是留在了那里走完了一生。
书不长,猛然看完,总觉得意犹未竟,这本书不如《活着》带给我的冲击力大,却给了我一种电视剧的感觉,我甚至以为他会继续写,林祥福的时代过去后,来到了林百家的时代,年轻英俊的副官李元成、青梅竹马的哥哥陈耀武......两代人的恩怨纠葛一直延续到第三代,如果这本子拍出来一定很受广大爷爷奶奶的喜爱,可惜的是,故事戛然而止,留下多处未填的坑——也许这就是这本《文城》的最大缺陷吧。
余华这次选择了一个我很陌生的时代,北洋军阀、土匪横行,这是一个乱世,而乱世中的百姓总是最苦的,但更不可忽视的是民众的愚昧,他们还未开化,但是我们无法站在今天的高度去批判他们,那些乱世里谁都可以踩上一脚的人民也只不过是为了缓解内心焦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逃避,他们只想活下去,活得好,活得有希望。当然,《文城》里也有仁义之情,林祥福被陈家接受、林百家被溪镇的女人们奶大、田氏兄弟一生的坚守……就像韩欣桐在《<文城>,在残酷中与深情相遇》中说到:虚无和徒劳相伴的人间,余华用信义和良善驱散黑暗,但如昌耀诗中所写:“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也许这爱,不只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以及对人世的爱意,举着用深情和爱制作的火把的余华如同一位勇士立于一片荒原之上,抵御着黑暗的戕残。
世界上只有一本《活着》,自然也只有一本《文城》,也许曾经的珠玉在前让后来者在一片失望声中坠下高台,但评价《文城》的标准并不一定要是《活着》,潘凯雄在评价《文城》时说过:“《活着》固然是余华作品中的佳作,但前有《在细雨中呼喊》后有《许三观卖血记》就一定比它弱吗?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俗语也不是白说的。我甚至恶作剧式地设想:假如余华新写出的是又一部‘活着’,那该如何?褒贬是否就成了‘余华的创作始终保持着高水准’或‘余华创作八年来一直停滞不前’?还是应该立足于对《文城》自身文本的认真赏析与审视,当然可以有一些比照物,也包括《活着》,但这既不是惟一更不是权威的标准。”确如此言,难道有人会将《百年孤独》作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唯一评价标准吗?只能说《活着》的文学地位太高了。
总而言之,《文城》在我眼里确有遗憾之处,它是一本未完之书,但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供稿人:文学院 陈韵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