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去,何时归来?
曾家兄妹、蒋梦麟、傅斯年、胡适、陈寅恪......合上书,这些撑起民国精神的文人,那个销烟弥漫的年代,恢复沉寂,成为一代往事。
岳南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我不想赞同。
再也见不到适之先生授课时儒雅的身影,再也见不到金岳霖先生和梁思成喂鸡的欢快场面,再也见不到辜老先生与北大学生激烈辩论的阵仗,确实大师已成历史,他们不会复生,那个纷乱的年代也不会复起,但他们真的远去了吗?我们的生活真的不再有也不再需要大师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当年,北平的百号文人为了躲避敌人的毁灭性攻击,为了文化的传承,携家带口往内陆搬迁,不顾艰险,不辞辛苦,一起窝在李庄那个小地方,做研究、整理古籍,最终是没让文化断层,或是说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日,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法国巴黎......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都举起了国旗,在广场上唱响了国歌,坚决地维护中国的主权。他们中有多少人能认识甲骨文,有多少人能精通十种以上的语言,有多少人能被我们称作大师呢?寥寥无几吧,可他们就不是吗?
是,他们是大师。
何谓大师?大师,是一份爱国情结,是一份在大流面前站出来特立独行的勇气,是一份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坚守......
所以说,在战乱之时,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文化精神的文人们,他们是大师;在全民追求物质享受、渴望物欲之时,坚持去追求真理、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拉里,他是大师。
你是否会觉得这些是离我们太远?你是否会觉得他们遥不可及?
好,那请允许我告诉你:
为了我国湿法冶金奉献全部精力,呕心沥血的陈家镛院士,为了让全国人民免收饥荒,实现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院士,为了中国人民健康安危,废寝忘食奔赴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师”;在河南郑州洪涝灾害中奔赴一线的解放军战士,在阿富汗动乱局势中护人民生命的维和部队,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师”;应对他国挑事,坚持站出来为祖国发声的留学生们,他们也是新时代的“大师”。
你是否还会觉得这些事情发生的几率不大,这些事情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好,那我想和你说:大师,是担得起一份责任,是保有永远年轻的心态,是坚持本位与初心,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模样。
就像今年暑假南京突发疫情,作为老共产党员的爸爸选择穿上红马甲在社区担当起测温的志愿者工作,而新晋中共党员的哥哥和我也穿上闷热的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塑胶手套、白色鞋套和蓝色头套,再加上透明面罩,全力支持、积极参与社区的全员核酸工作,为南京的防疫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们都是普通的青年群众,但只要担得起身上时代给予的使命,人民给予的厚望,我们终是“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我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新时代“大师”。
当然,天灾都不是生活的常态,在困难面前勇于站出来展现青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稀松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又要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在物欲横流、网络至上的时代保持自己的坚守。
如此可见,若能好好生活,你就是个大师。王尔德感叹“大多数人只是存在而已,而并非生活”,是的,有多少人还能在安静的午后,焚一炉香,捧一本书,享受静谧;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年少时许下的一个个愿望与承诺,而不是以长大为借口,磨平了棱角,也磨灭了当初的热情;有多少人还能在网络世界,站住自己的阵脚,理性的思考与评论;有多少人还能像哪吒一样对天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对生活宣战,不向命运屈服;有多少人还能不被体制禁锢,做一只羽毛闪着金光的鸟,向往自由,向往梦想,再往小了说,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尊敬宪法,你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的大师呢?
慢慢长大的我们,慢慢的把人性原本的善良渐渐上了锁,渐渐学会将儿时的大笑加上伪装,我们开始不停的做加法,不停地希望名利多一点,物质生活再丰富些,我们原本都是推石头的西西弗,带着百分的干劲将石头越滚越大,最终却变成了石头滚落下来得到了很多,却迷失了自己,这恰恰是大师们不会做的。
我们可以尝试让生活慢下来,像梁先生一样一生只够爱一人,像蔡校长一样一生只坚守一句话“自由开放,兼容并包”,像陈先生一样一生只做一本书。我们可以尝试做做减法,断舍离,让生活变得简单而轻松。
大师远去,我们在路上归来,谨以此书激励正在路上奋力前行的自己和青年朋友们。
(供稿人:金陵女子学院 杨睿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