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园之声】第六十六期:清欢百味,最是人间至情
清代袁枚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在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品尝各地的特色美食,因为由温饱而求舌尖上得美味,继而寻求心灵上的愉悦是人最原始的需求。在我看来,美食凝聚了我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情感的物质体现,而拥有美食和享受美食的快乐,是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图片来源:周海慧)
《人间滋味》是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部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主要包括了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人间滋味》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今天,我为大家读一读陈忠实的《人间滋味》中的片段。)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图片来源:周海慧)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经典的谈吃名篇,本书将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以及记忆的味道跃然纸上,将美食带给人身心上的满足与愉悦完美的呈献给读者,同时,带给读者的不止是对食物的美好眷恋,也承载了一种对过去无限怀念的味道。吃一种情怀,品一片乡愁,忆一种人生。
(今天,我为大家读一读陈忠实的《雅舍谈吃》中的片段。)
所谓双脆,是鸡胗和羊肚儿,两样东西旺火爆炒,炒出来红白相间,样子漂亮,吃在嘴里韧中带脆,咀嚼之际自己都能听到咯吱咯吱地响。鸡胗易得,拣肥大者去里,所谓去里就是把附在上面的一层厚皮去掉。我们平常在山东馆子叫“清炸胗”,总是附带关照茶房一声:“要去里儿!”即因去了里儿才能嫩。一般人不知去里,嚼起来要吐核儿,不是味道。肚子是羊肚儿,而且是厚肥的肚领,而且是剥皮的肚仁儿,这才够资格成为一脆。求羊肚儿而不可得,猪肚儿代替,那就逊色多了。

(图片来源:周海慧)
没有人不喜欢吃,也没有人不爱美食,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绝佳馈赠,味道之中是人间烟火气息,舌蕾之上饱含世间真情。林语堂曾说过:“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郑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人间有味是清欢,让我们去品味美味佳肴,触碰舌尖,感受着这世间美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