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读《边城》后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读《边城》后感

2021-09-03 19:36

来源: 南师学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牡丹亭》的题记,亦让我想起了沈从文先生对于他的三三的深情表白:“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在那样一个薄情而黑暗的时代中,得此一景,得此一情,一生足矣。然而纵使边城的湘西之景亦是美好如斯,也逃不过成为一座偏僻闭塞而“谋杀”爱情的“围城”。现实中的沈张爱情也是这样,逃不过世俗的围剿——沈从文自己也承认过,《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感情影响而选择逃避的结果。自古“情”一字最难,究竟谁又能忘记过去,谁又能看破红尘,终究还是错付了卿之宿命。

茶峒——这个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城,“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一切极有秩序,一切却又潜藏着危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生活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的人,俨然像是误入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那样,是那样的令人羡慕和神往。

这里不仅景美,人性仿佛也不掺杂一丝污垢。作者细腻笔触之下的小城生活画卷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埋葬了翠翠和她母亲的两段爱情。爸爸和妈妈相爱却因妈妈没有远走高飞的勇气、爸爸顾及军人的名誉而不得不“但求同死”,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换取看似坚贞的爱情。而翠翠,这颗爱情的结晶,这个眼眸清澈、心灵纯粹的姑娘也同样逃不掉爱情悲剧的命运——她爷爷为了不让她重倒妈妈的覆辙,悉心为她筹划了“走水路还是走车路”的爱情道路,而天宝和傩送这两位青年才俊也同时踏上了追求翠翠的道路。两兄弟同时看上同一个人,幸,抑或是不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公平竞争,但爷爷的含糊其辞却让他们都不欢而散,从来没有人直白地问过女主角自己的真实心意,直到天保遭遇意外,顺顺与爷爷关系恶化,傩送远走,爷爷最终离去,一切压在每个人心底的真情才昭然若揭,可惜,一切早已无可挽回。

是封闭社会中的陈规陋习扼杀了爱情吗?翠翠父亲的自杀、翠翠母亲的殉情真的成全了他们的从一而终吗?还是只是变成了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又或是亲情还有那一点点的可怜的自尊成为了葬送爱情的刽子手?翠翠的妈妈独留女儿于世让人看来是那样的狠心,爷爷优柔寡断的性子又让三个年轻人相知却不能相恋,仿佛就是他直接导致了自己最爱护的孙女的爱情悲剧,但是残酷的现实里哪有双全法,不负亲人亦不负卿?爱情的悲剧,又终究能怪谁?

误入世外桃源的人终究再也出不去了,即便出去了也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的最后,二老傩送离开这个令他兄弟俩伤心的地方,冲出这个矇昧的“围城”,或许他最终能够寻到一个可以安放爱情的地方吧,但我也私心地希望,无论后来的故事如何,他永远也不要忘记翠翠,那抹如白月光般地存在,或许另一个平行时空的你们还深爱着。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翠翠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她拒绝了顺顺的邀请,独自坚守在渡口,等待着没有归期的爱情。或许她终究不会再想念,会等到那一份属于她自己的爱情吧,无关二老傩送,只关乎她自己想要的幸福。这是我最美好的期许,大概也是沈从文先生自己的心愿吧。

无奈情不知所起,终究还是一往而深了。有些人,有些事,其实早封存在心底某一处角落,轻易不会去触碰,可回忆偶尔会自己冲开封锁逃出来,或许伤怀感慨,却无伤筋骨,我们终究还是要不断往前,去继续书写那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我想,每个人都能抵达“情之所至”的彼岸,都能拥有最好的结局。

(供稿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张贝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