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新时代垦荒青年队”追寻拓荒者足迹,践行北大荒精神
毛主席曾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走出校园迈入社会
在社会课堂中
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
在观察实践中
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
新时代垦荒青年队队旗
7月16—20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新时代垦荒青年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来到黑龙江省虎林市,接受一次红色教育,进行一次心灵洗礼。
英雄树下埋忠骨 珍宝岛上奏凯歌
实践团队登上珍宝岛开展学习教育实践。珍宝岛位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是著名的“北部战区陆军红色基因代代传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69年3月,英勇的守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凯歌。
珍宝岛合影
一路上,实践团队在讲解词中学习到了许多虎林革命先烈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发生的生动真实故事。
英雄树
珍宝岛上有一棵英雄树,它布满弹痕的躯干经历过硝烟的洗礼,见证过英雄的壮举,目睹过侵略者的横行霸道,保卫过英勇的边防战士……通过讲解,实践队员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英雄在左手三个手指被打断、右手被子弹打穿的情况下,凭借惊人毅力再次架炮击中敌方装甲车的场景。耳边回荡着这位英雄“望党能把我当成一颗重型炮弹来用”的钢铁誓言……
珍宝岛合影
实践队员杨铜麟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国边防部队在严寒条件下,面对敌军的先进坦克、装甲战车,毫不畏惧,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作为一名继承着解放军优良传统和‘抗大校风’的八一农大学子,更应该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
虎头要塞终结世界二战 巨炮阵地昭示日军野心
实践团队来到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开展学习教育实践。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修筑在中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日军曾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
走进这一历史遗址,仿佛走进了80多年前日军残忍逼迫中国劳工为其修筑的时空隧道,一幅幅中国同胞被皮鞭抽打的画面浮现在了眼前,实践队员们对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行径感到十分愤慨。实践队员伞宇航说:“我们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四时之气揽山河,以盛气之锐捍家国’,早日成为中国之脊梁”。
巨炮阵地
实践团队参观了巨炮阵地。巨炮阵地属半地下、全封闭、永久性工事,直径30米,高15米,是为了装备当时亚洲最大的巨炮41厘米的榴弹炮而建,它的攻击目标是伊曼的拉佐水塔和铁桥,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苏联的运输和给水,为进一步进攻苏联做准备。可见当时日本帝国主义长期霸占中国东北,进攻苏联,称霸东北亚的野心。
二战终结地纪念碑前合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中,实践队员们环顾四周青松翠柏,呼吸山林清新气息,被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所慑服,实践队员们联想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心情一时很难平静,在面对侵华日军滔天罪证和令人震惊的地下要塞的同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将个人小我融入民族大我,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把荒原火铸就军垦之魂 三代垦荒人赓续红色基因
实践团队来到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纪念馆参观学习。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纪念馆是“八五〇”铁道兵军垦第一场,开创了铁道兵整编制屯垦戍边的历史。
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纪念馆
实践队员们通过图文、实物、情景再现等形式学习了八五〇农场开发建设的光辉历程,学习了垦荒者改天换地的英雄事迹,更进一步领悟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深刻内涵。
实践队员在八五零农场纪念馆学习
实践队员在八五零农场纪念馆学习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八五〇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一作业站——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参观学习。曾经这里一片沼泽,野兽出没,风雪肆虐,荒草齐腰高。1955年,王震将军在这里亲手点燃第一把荒火,军垦拓荒耕耘的火种形成了燎原之势,由此拉开了北大荒艰苦创业的序幕。
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
如今,在三代垦荒人的接续奋斗中,这里变成万里沃野良田,建起了纪念雕塑。
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地点合影
实践队员们通过雕塑看到了当年王震老将军亲手点燃荒火时的样子,眼前浮现出的是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沧桑巨变。实践队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学农人,要不忘学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继承并发扬北大荒精神,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勇于实践创新,助力于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中国人的饭碗里永远装满自己的粮食。
实践团队来到黑龙江省密山市,来到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来到八一农大兴校起点,学习北大荒精神和八一农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重回兴校起点追溯精神源头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队来到密山市裴德镇八一农大老校区调研学习。走进老校区的“八一农大校史馆”,实践队员们沿着八一农大的历史发展长廊,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图片资料、朴素的老物件,承载着八一农大砥砺前行的历史脉络。实践队员们一同回顾了63年学校发展的峥嵘岁月,学习了老一辈农大人身上的精神伟力,深刻领会了北大荒精神和八一农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老校区校史馆参观
老校区校史馆门前合影
困知勉行,亘古荒原变沃土
积厚成器,垦区黄埔植深情
实践团队指导教师杨龙说:“在这片付出了无数创业者热血的土地上,在这座承载了无数精英学子梦想的校园里,校史馆浓缩了八一农大63年的办学历史,再现了一代又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的历程,我们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北大荒精神烙印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老校区王震将军像前合影
裴德峰上余音绕梁 书法长廊精神永藏
裴德峰在八一农大人心中,如同北京人的香山
裴德峰是农大人游山赏景的后花园
裴德峰是农大人登山健身的运动场
许许多多的农大师生
在裴德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裴德峰图片
在参观了“八一农大校史馆”之后,实践队员们一起攀登了完达山裴德峰。让“完达山高,兴凯湖水蓝,黑土地有我们美丽的校园……”这首诞生在完达山裴德峰下的八一农大校歌,又一次唱响在这裴德峰上。
裴德峰
实践团队来到北大荒书法长廊参观学习,感受北大荒蕴涵丰富的历史讯息和文化神韵。书法长廊收录镌刻了毛泽东、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大批曾经在北大荒战斗、工作和生活的文化名人丁玲、艾青、聂绀弩、吴祖光等人的诗文手稿墨宝。当书法与石刻相遇,文化艺术的底蕴展现地酣畅淋漓。
北大荒碑林
实践队员们怀着虔诚之心,拾阶而上,步入碑林的庭院,被眼前的一件件作品深深的震撼,书法艺术风格集中了各种流派,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秀丽隽永,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融碑刻艺术和古典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气场,承载着诸多荡人心魂的文化底蕴和故事,深深扎根于祖国北疆,煜煜生辉,绽放异彩。北大荒碑林的内涵远远超过书法的范畴,它蕴藏着北大荒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令实践队员们流连忘返,顶礼膜拜。
实践团队来到黑龙江省鸡西市兴凯湖畔,追忆老校长王震将军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学习领悟北大荒精神的深刻内涵。
缅怀垦荒先烈 重温峥嵘岁月
实践团队来到鸡西市当壁镇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参观学习。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见证了伟大的北大荒精神的诞生,并将继续见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
纪念馆前,浮雕上雕刻着1958年王震将军率复转官兵到北大荒时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艰苦环境和1968年知青、支边青年到北大荒时的情景。浮雕后面题写着一幅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
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矗立在纪念馆前,高大恢弘,雄伟庄严,瞭望着碧波黑土,讲述着历史变迁。“悠悠岁月,全赖群贤。青史留垂,拓垦者英名常念;逝者如斯,北大荒精神永存”——碑上的铭文教育实践队员们,要时刻牢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王震将军帅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前合影
走进纪念馆,实践队员们一同追思了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丰功伟绩,向王震将军雕像鞠躬致敬,观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认真听取了讲解员讲述的关于王震将军为开垦、建设北大荒付出的辛勤汗水、作出的卓越贡献,切实感受到王震将军率领十万转业官兵、千万知青开荒拓土的顽强拼搏精神。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农大学子、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牢记这段历史,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把北大荒精神融入到生活学习中去,让北大荒精神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实践队员向王震将军鞠躬致敬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鸡密虎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后,新时代垦荒青年队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接下来,实践团队将走进黑龙江省肇东市向阳乡百合村,围绕村民饮用地下水水质检测、种植土壤矿物元素检测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走近千村观察,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