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镌诗意,织就文学情——访广西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生聂菊
五月,毕业季临近,校园内凤凰花开,一披肩短发女子走过凤凰树下,接住飘落的凤凰花瓣,回首望向熟悉的校园景色,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屋,早已镌刻于她的记忆之中。
面对即将迎来的道别,她怀揣希望憧憬着未来,“我们一生中总会和许多美好事物告别,但同时也会见证一些美好的东西,只希望今后与同学朋友们顶峰相见,亦或各自安好”。
她是学生,也是诗人;是朋友口中乐观开朗的“小菊花”,也是文采横溢的“橘子花”。她就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聂菊。
勤勉好学,克服难点夯实专业基础
2017年9月,聂菊收拾好行李,从梧州启程来到广西民族大学。
“大”是初来乍到的聂菊对学校最深刻的初印象,“开学的前一个月,我因为不识路,出门几乎都是和相熟的同学结伴而行。”从古朴庄肃的学校南大校门,再到绿树成荫、道路整洁的校园内景,她常漫步于相思湖畔,细数光阴变化,看春去秋来、万物生长。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分科目理论性强、内容繁杂,庞大的理论知识内容曾给只擅长理解型记忆的聂菊带来不小的挑战,“纯理论性课程的理论背诵对于我而言实在太难记忆了,不把它梳理清楚,我很难理解其含义,也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如何破解学习难题?聂菊选择用实际行动来应对学习挑战。学习《文学概论》时,面对书本里众多陌生的专有名词,“什么是意识形态批评?如何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真、善、美价值?”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聂菊课后会通过发送短信或者打电话的方式询问刘长荣老师知识难点,刘长荣老师很有耐心地一一回复。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聂菊夯实了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基础。
除了名师指导,学习中更需要自律和拼搏。大二时,聂菊第一次接触到《语言学纲要》这门课程,语言学被称为“文学中的科学”,学习难度大,一张国际音标表常常难倒众多学生,聂菊也不例外。48个国际音标、48种不同的发音标准,令聂菊深感压力倍增。她深知自己记性比较差,复习时,聂菊将国际音标表看了一遍又一遍,边念边轻声背诵音标符号,牢记其发音标准和运用技巧,语言学纲要课本几乎被聂菊翻烂,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文学院的老师们都很有个性,负责、有耐心、教学实力强,在这里学习的时光令我受益颇多。”聂菊至今还记得古代文学课上翟鹏玉老师善意的点名,“聂菊,是不是又走神啦?”想到这里,聂菊笑道:“翟老师似乎很关心我的学习状态,只要我课上一和身旁同学说两句话,老师马上就会提醒我,其实我上课很少走神。”班级前排位置上,聂菊常坐姿端正,认真听老师讲课,那挺直腰板认真听课的身影,成了班级亮眼的风景。
聂菊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感染着周围同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黎贤坦言:“聂菊一直是我们班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在学习上的榜样,她上课时非常认真,课后也乐于向老师请教。”除此之外,聂菊还会适当调节学习压力,她喜欢运动,平时会约朋友一起去打羽毛球,周末还会去人民公园散散步。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在恩师指导和自身努力下,聂菊的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稳居班级前列,获得了2018—2019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和2019—2020国家励志奖学金,而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文学专业知识基础也为聂菊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助力。
遍阅群书,做诗歌海洋里名为“橘子花”的鱼
“不看书会觉得自己知识贫乏,精神空虚。”无论在课前亦或课后,图书馆亦或宿舍自习,聂菊手里总会拿着一本书,在不耽误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她都会挑出一定的时间来看优秀书籍。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聂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阅读意识的萌芽,从她2018年学习《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开始。当时,教导这门课程的是朱厚刚老师。
朱厚刚老师教学很有自己的特色,对学生文章作业的原创性要求非常高,聂菊对其所说的印象很深刻:“他可以理解你文笔的稚嫩,但绝不允许抄袭。”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聂菊做课程作业时常需要搜寻大量文献。在浩瀚的知识文献面前,聂菊越发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而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生动有趣却意义深奥的故事又令她着迷,在那一刻,聂菊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是博大精深,是情之所寄,更是与世界对话。
2019年寒假,聂菊一口气看完了40多本文学名著。从此,她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没有工作安排的周末,她更喜欢拿着一本文学作品在宿舍里慢慢阅读,“最近我正在看许地山的《春桃》,世界上好书太多了,值得我去慢慢品味、认真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聂菊逐渐走上现代诗歌创作之路。她喜欢诗歌简洁凝练、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希望能找到同样喜欢诗歌创作的群体,很快,她加入校级社团相思湖诗群。
加入相思湖诗群之后,聂菊经常向时任相思湖诗群社长的孟琳峰请教一些诗歌创作的方法,“社长从来不会修改我的作品,他只会提出他阅读的感受以及修改的建议。”在孟琳峰的鼓励和帮助下,聂菊的诗歌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的作品常受到学长学姐们的夸奖。在考虑笔名时,她想到了与自己的名谐音的“橘”字,于是给自己起了“橘子花”的笔名。
2019年6月,聂菊在“我们写作”公众号上发表了第一篇诗歌作品《关于鱼的歌》,“蓝色给了他自由的乐谱,氧气,还有完整的尾鳍/给了他一世清白。生活却迫使他与混沌,打了个照面”,这是《关于鱼的歌》里的节选,值得一提的是,“鱼”是聂菊所写的诗歌意象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大概是因为感觉自己的记忆就像鱼的记忆一样吧。”聂菊笑道。
有时候面对一些社会事件,聂菊也会有感而发创作诗歌。2020年,当她听闻穿山甲被不良分子捕杀买卖时,内心升腾起愤慨之情。她拿起笔,一首《醒悟》很快完成。《醒悟》开头一段,道尽穿山甲痛苦的命运,“我用望远镜去看,年前/的市场,听见有声音在哭/那披着千年兽皮的蝎子/已具人形。身旁一堆鳞甲”哭着的不仅是穿山甲,还有她内心对穿山甲不幸命运的同情。
“我的诗歌创作灵感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需要对世界进行深度思考,而阅读可以助我沉思。”阅读与诗歌创作在聂菊的心里二者密不可分。高兴时,聂菊还会在宿舍里哼几首自己喜欢的歌,在曲调缓慢的歌声里,藏着一位诗人游鱼般的的优雅灵魂。
明媚细致,做工作中坚韧的“小菊花”
“小菊花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工作时又非常细致坚韧,让人很放心地将工作交给她。”文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语方向)的施宏樱这样评价聂菊,她是聂菊在大学生通讯社工作时共处的学姐,而“小菊花”是聂菊周围相熟的同学朋友对她的昵称。
2018年4月,在学长学姐的感染和鼓励下,聂菊加入大学生通讯社编辑部,成为一名实习编辑。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聂菊加入编辑部不久,就收到老师的退稿通知,得知自己花了较长时间编辑的稿件被要求退回重编,刚开始,聂菊心里有些不好受,“交稿之前,我怀着很大的信心希望它能一审而过,所以收到退稿重编的消息时心理落差还是挺大的。”聂菊不理解退稿的原因,她看着被退回来的稿件思虑再三,主动寻找编辑部的前辈们,和他们一起讨论稿件不过审的原因。从标点到语句,再从语句到主题,在前辈们的耐心指导下,聂菊逐渐发现稿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编辑稿件时,我对原文删改太多了,前辈们告诉我,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语句做出适当的删改”,她感叹道:“这次的退稿重编经历让我感受到编辑工作的不容易,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
此后,除了每周编辑部固定的工作时间之外,聂菊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聂菊就会到办公室里编辑稿件。“同学,请帮我编辑一下稿件……欸,聂菊你怎么还在编辑部?”这是聂菊在大学生通讯社办公室工作时听到最多的话语,面对交稿记者善意的疑问,聂菊笑而不语。同时,她严格把关着每一份新闻稿的编辑校对工作,经她手的新闻稿件往往编辑不下三、四遍。
编辑一段较长时间之后,聂菊逐渐积累下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在只要给我一篇文章,我就能很快知道哪里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哪个部分段落衔接不通畅、哪一句话和主题无关以及如何更好修改文章”她的文笔也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提高。班里的同学信任聂菊,平时都会拿着写好的文章过来请聂菊提出修改意见,无论文章长短,聂菊每次都会耐心地花时间帮同学们仔细查阅文章,用笔标出修改建议。
直到毕业,聂菊已经编辑校对了将近400篇新闻稿件。2021年3月,毕业实习时,她选择加入了广西北投交通养护集团,成为分公司办公室综合管理岗位的实习生。
办公室部门里只有聂菊一名实习生,工作量大、任务重。在这里,聂菊管理着公司诸多日常事务,小到办公室的垃圾袋采买,大到公司会议现场布置工作,有时还需要应对不时发来的工作任务,“有时候临近下班时间,会收到领导发来的文件,要求在一定时间里完成整理编撰工作。”因此,加班成为聂菊实习工作中的常态,但她很少抱怨,她说:“在任何岗位上,都需要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感到疲倦时,聂菊会约几位好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聊聊天,调节好自已的心态,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亦或者在宿舍拿起喜欢的书,慢慢翻阅舒缓身心。
在实习期间,凡是聂菊需要经手办的事情,她都能办好、安排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公司里的人都认识了她。领导赏识聂菊的能力,会给她安排一些比较重要的任务,有一次公司需要去百色市协调推进一个重要项目,仅是实习生的聂菊就被公司安排为与合作部门相对接的人员之一。2021年5月,聂菊实习期结束,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在实习工作中学会了无人飞机操控技术。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人文日新,行胜于言。”这是聂菊的人生座右铭,她始终怀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用踏实的努力拼搏出属于自己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