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荣誉,更是担当!长大00后学子追寻初心戍边卫国
离家尚是少年身
归来已是报国躯
《长津湖》电影中伍万里19岁便投身抗美援朝战争
数不清的少年在枪火中献身
他们,是先驱
而今
长安大学00后学子张锡权
怀揣着豪情与憧憬
义无反顾参军入伍
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服役
无悔于选择
无悔于军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大学子张锡权
和他的军旅故事
参军报国这颗种子早已埋在张锡权心中。2017年的洞朗对峙事件,令张锡权有了参军的念头,但由于年龄与视力受限并未成功入伍,到大一时,参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曾经以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我也会顺其自然地念书、毕业,考研或者找份工作。”然而想到以后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穿上军装,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拼上一次!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申请流程,2018年,他成功入伍,两年军旅是他人生中最珍贵青春且浪漫的时光。
2020年12月,他被表彰为“四有”优秀士兵,2021年9月荣立“三等功”一次。因服役部队驻地海拔达4700米,属于艰苦边远二类地区,国家为他颁发卫国戍边铜质纪念章一枚、卫国戍边银质纪念章一枚。谈及荣誉时,他说:“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沉甸甸的奖章,是荣誉,也更是担当。
昆木加,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地方”。张锡权所在的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距中尼边境最近处只有4.5公里,而离拉萨则有近千公里,是西藏军区最西端某边防团的一个哨所,担负着中尼边境第18至27号界碑的守护任务。这里大风肆虐,高寒缺氧,天气干燥,年平均气温不到5℃,最低-30℃,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大雪封山。高原反应让初来乍到的张锡权感到不适,头疼、流鼻血成为常态。新兵不仅要克服恶劣的气候环境,还要参与新兵集训。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拉操,整理内务,巡逻,每日如此。他说:“脸上爬满高原红,手被冻伤冻裂,老兵们早已习以为常。”
回忆起第一次去巡逻刷界碑时,他说:“别看小小的一块界碑,那一刻我觉得它在我面前特别高大。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们寸土不让。”那天,张锡权与战友们步行到山上,没过膝盖的白雪也不能阻挡他们的步伐。“这是边防战士的职责,穿上的不仅是一件军装,更是扛起了一份责任。”
戍边任务特殊,不能告知家里人所在的具体位置,拿到手机后,张锡权也只能给家人报个平安。西南前哨在三国交界,当万家团圆时,自己却离家千里。万家灯火的背后,是这样一群边疆官兵扎进茫茫群山,挺立冰峰雪谷,在边关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界碑,万千将士如斯,万里边关如铁。
边防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幸运的。新兵连的班长会默默记下连里每位战友的生日,在过生日时送上祝福,一起剃光头、在夜晚一起拉歌,一起庆祝春节。执行巡边任务时战友们会相互帮扶,圣洁的雪山见证了他们纯洁的友谊。战友们相同的志向与理想让彼此紧紧团结在一起,在边防这些熠熠生辉的日子,回忆起来总是让他动容。
“当脱掉军装,卸下军衔的时候,就代表着我不再是一个解放军士兵了。”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退役的那天的场景,“退役意味着,我们就要回到祖国的东南西北,带着爱、忠诚、责任与担当回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去,回到家庭中去,兢兢业业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士兵们从四面八方来,又归入到人海中去。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褪去戎装,离开了紧张严肃的部队,张锡权回到长安大学2020级人文学院继续充实自己。
“从前把爱国的口号放在嘴边,转载一些爱国文章,内心激情澎湃,戍边后,我认为爱国是要付诸于实际行动的。”他支持长大学子们去参军,接受国家最崇高的洗礼。谈起重回校园生活,他说:“回到长安大学,一切倍感亲切。学校在我参军时也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在退伍后可以安心继续完成学业,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与关怀。”
“融入到军营中后,我才深刻明白对祖国和党的忠诚不是整整齐齐躺写在课本上的答案,不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轻轻松松脱口而出的“爱”,这种爱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客观活动,是真真切切,是平淡而漫长。”张锡权退伍后最大的体悟就是学会了珍惜,在西藏戍边的同龄人很多已经服役四五年,他们在边防线筑起高墙保家卫国,我们才有了安定的生活和奋斗的资本。
“适逢建党100周年,也是长安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看到那些毕业的长大校友在各个岗位做出的成绩,我特别激动,尤其是道路桥梁国家基础建设方面,我感到特别自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学子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张锡权希望自己珍惜未来的奋斗时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继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蓝天白云依旧,界碑屹立山巅。这是长大学子张锡权的故事,转身不坠青云志,解甲归田亦栋梁,看他踏上新的征途,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