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万洪:开启知行合一的正义生涯
“岳麓讲坛”(中国传统文化版块)是湖南大学开设的高端人文讲座,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所有讲座面向社会开放,致力于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美誉度的人文教育品牌,目前由湖南大学刘舸教授主持。欢迎各界朋友提供专家讲座信息,可在公众号中留言推荐。
2021年10月9日14时30分,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万洪老师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开启知行合一的正义生涯”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张万洪教授现任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执行院长、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执行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作为专家小组成员,参与我国多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起草和评估工作。张万洪教授热心公益,是多家公益机构的理事会成员,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人参与公益、人权和减贫事业。
1.正义的广义解读
讲座伊始,张万洪教授从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经历讲起。阿伦特在1946年写给导师的一封信中倾诉了自己在新英格兰的所见所闻,在她的眼中,哪怕是看起来最普通的美国人,也会为了人的平等权利而奋力抗争,会为二战中美国集中营的反人性行径而发声抗议。
后来,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充斥着平庸的恶的社会中,“人们自顾放弃独立思考和判断,放弃对抗邪恶的权利,心甘情愿地依附于非正义的体系。” 由此,张教授指明了关于正义的关键词——“对公共生活超强的责任心”,他强调:“正义是一种责任,需要独立的判断与思考,未经省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从“人民的律师”路易斯·布兰代斯的劝诫引入,张万洪教授继而以法科学者的专业素养,向同学们展开关于正义的深度解读。正义的践行需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前提,但这并不代表着必须要以放弃高薪厚禄或者光明前程为代价,更值得追求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张教授展示了一篇名为《作为法科学生,我们可以为灾区做些什么?》的文章,其中讲述了哈佛法学院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与救灾的成功案例。张教授提出了一个思考的引子: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践行正义的理念?这不仅仅是每一位学子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张万洪教授对于新一代青年人能真正践行正义理念的殷切期望。
2.正义的理念阐述
接下来,张万洪教授从多方面出发,对正义的相关理念做出深中肯綮的诠释。首先,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是实现正义的理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张教授引用了村上春树有关“高墙与鸡蛋”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弱势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次,正义要注重以人为本。张教授以约翰·多恩的一首著名诗歌为引,从“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到“丧钟为谁而鸣”,道出了“诗性正义”的内涵。无数前人将诗和正义、伦理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正义的呐喊,影响社会道德的塑造,实现伦理的教育。张万洪教授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同类当人看”,正视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能,尊重人道、人伦、人权以及人格,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感同身受。人与人之间,更应懂得移情。”
3.正义的践行思路
更重要的是,正义的理念需要宪法和法律的保驾护航。张万洪教授以“排华法案”、益和诉霍普金斯案为例,指出人要学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性的尊严。唯有严格遵行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神圣地位,正义的理念才能真正践行。推动制度的完善也是维护正义和人权的关键。正义理念的践行,需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坚实基础,只有通过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才能切实维护人权。最后,要从根本上、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就要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治理河流的转变。
张万洪教授从海伦·凯勒的演讲切入,从其对于肤浅的慈善活动和治标不治本的行为的批判,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建议。如“授人以渔:法律赋能”,强调运用法律手段,尤其是让弱势群体学会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诉讼等法律维权途径,保护自身利益。
提问环节,张万洪教授就“大学生如何进行正义的践行”等相关问题作了耐心解答。他的演讲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赢得了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之际,张万洪教授以“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这一句箴言作为结语,并以此勉励同学们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知行合一,从而开启属于自己的正义生涯。